• 期货市场发展简介
  • 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
  • 什么是期货
  • 什么是期货合约
  • 什么是期货交易
  • 期货交易术语
  • 期货交易的特点
  • 期货交易基本流程
  • 期货交易策略及风险防范

期货市场发展简介

      一、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1、期货市场的产生

     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为了降低粮食交易的风险,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

     1865年,CBOT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1882年,CBOT开始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BOTCC)成立,同时规定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进入结算公司结算。至此,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开始形成。

     2、期货市场的发展

     从184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是商品期货,他们可以分为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代表的农产品期货;以铜、铝、锡、银等为代表的金属期货和以原油、汽油、丙烷等为代表的能源期货三大类型。

    上世纪70年代,利率、股票和股票指数、外汇等金融期货相继推出,而美国长期国债期货期权合约于1982年10月1日在CBOT的上市,又为其他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交易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二、期货市场的功能

    转移价格风险是期货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期货交易就是为了给生产经营者提供一条转移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渠道,通过在期货市场上做套期保值交易,把现货价格波动风险转移出去。

    期货市场的另一个基本功能是价格发现。通过期货交易,来自各方面影响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都集中反映到期货市场上,这样形成的期货价格真实程度较高,可以成为各地生产经营者普遍接受的统一的指导性价格。

      另外,期货市场也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有力场所。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投资组合中缺少了期货品种,将失去大量的投资机会。

     三、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方案研究和初步实施阶段(1988-1990年)

      1990年10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启动。 

      第二个时期:迅猛发展阶段(1990-1993年)

      到1993年下半年,全国期货交易所达50多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期货市场出现了盲目发展的迹象。

      第三个时期:治理整顿时期(1993-1998)

      1993年11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199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对期货交易所进行全面审核,到1998年,14家交易所重组调整为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三家;35个期货交易品种调减为 12个;兼营机构退出了期货经纪代理业,原有的294家期货经纪公司缩减为180家左右。

      1999年9月,一个条例、四个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构建了期货市场规范发展的监管框架。这样,在经过几年较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和规范整顿,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四个管理办法为主的期货市场规划框架基本确立,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三层次的市场监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期货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期货交易所的市场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期货投资者越来越成熟和理智,整个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在清理整顿过程中,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有了比较大的下滑,但是从2000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步走出低谷。上海期货交易所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铜期货交易中心,2003年的成交量达到11166.29万吨,10年内增长了50多倍。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在2003年达到了2818.80万吨,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货交易中心,成交量仅次于美国的CBOT。

      2004年1月31日,国家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政策也由规范整顿向稳步发展转变。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纷纷参股期货公司,使期货行业获得新的资金流入。大米、股指期货等新品种也即将推出。在我国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之际,作为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重要金融工具,期货市场将对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线客服 95531/400-8888588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  

© 2015 东海期货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已支持

苏公网安备32040202000232号 苏ICP备05003634号
2015-08-12